从一组有意思的数据看华为

最近华为再一次成为风口浪尖的企业,在加拿大滞留三年之后,孟晚舟女士终于回到祖国,而这三年,也是华为持续被打压的三年,面对艰难的外部环境,华为一直顽强的生存着,并没明显体现出衰败的迹象。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?

本人2019年入职华为研发,作为研发体系工程师,对华为能够顽强生存有一些自己自己的理解。不同于被各家说烂了的华为分配体系如何能够激发员工、政治背书这些,本文基于研发的视角,从华为员工构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华为能够强大。

研究所分布

华为公司在国内布局8大核心研究所,还陆续在海外设立了16个全球研发中心、36个全球联合创新中心。我们仔细看一下华为在全球分布的研究所所处的地点。(数据来源与网上,数据可能已经有变化)

海外方面,华为在全球教育、产业聚集区均有布局。比如,华为俄罗斯研发中心,抓住俄罗斯超强的数学能力,重点研究数学算法(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俄研的故事)。华为法国研发中心,旨在挖掘法国基础数学资源,包括最近刚入职的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、法国数学家洛朗・拉福格。米兰是全球知名的微波之乡,当年很多国际巨头如西门子、阿朗、爱立信在米兰都设有微波研发和销售机构,华为也在米兰设立了华为意大利研发中心。

国内方面,华为布局了深圳(东莞)、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、武汉、南京、苏州几大研究所,除了最早的总部深圳以及最新的苏研所,全都是教育资源重点城市,聚集了一批国内优质高校。

可以看到的是,全世界哪里人才集中,华为就在哪里设点招揽人才,而且不拘一格。

员工学校构成

网上找到一篇公众号文章(链接看这里)。先不论数据是否真实,我们把这些学校按照982、211的情况汇总罗列一下。可以看到,这个数据里面211院校比例已经非常高。

从实际现在的情况来看,985、211在新招聘员工的比例中应该会更高。这可能是因为早期双非院校比例相对较高,随着大学扩招,就业市场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,211、985院校的招聘比例也在提高。另外一块,数据里面赤壁市机电信息学院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的数据,可能是外包员工的可能性更高。另外华为员工里,还有一块,就是海外留学生,这一部分的比例也不低。

这里并不是想说双非学校毕业不行,只是在排除掉个体因素之外,985、211学校毕业生大部分在智商、自律、打鸡血程度上至少会有一个方面相对突出,这样的人如果再保持一些优秀的习惯,大概率可以有更好的表现。

员工学历构成

没有在公开渠道上找到华为员工学历构成的数据,但可以看到简单的两个数据:一个是笔者待过的部门团队的分布,一个是华为年报公开的董事会成员情况。

第一是本人待过的团队情况:本人在华为待过两个团队,第一个部门是2019年4月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整车热管理产品团队,第二个是在2012实验室热工程部。这两个团队一个偏向面向客户的产品交付,一个偏向面向内部的交付及产品预研。第一个团队在我离开之前,含分出去的团队,总共十多个人的团队,我是唯一的本科学历的员工。第二个团队总计人数三四十人,我知道本科学历的包括自己也只有两个,博士比例据说也是高达百分之三十几。

第二个是高管团队学历情况:从华为年报可以看到,董事会成员包括清华大学、哈工大等学校研究生、博士,从公司起步开始就是高学历人才起步。读者如果有兴趣,可以了解一下你们身边有哪位2000年以前从清华硕士毕业,不论在什么行业,可以看看他们属于什么地位。

 

学历不代表能力,但经过高校的筛选,再经历严谨的学术研究思想的训练,踩坑的几率至少会减少,而且大概率能够沉淀深厚的理论基础。笔者在华为,经常会听到同事说碰到问题的时候去搜索论文寻找解决方案,这在前9年非华为工作经历中几乎是从没有听到过的。

总结下来,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人才招揽理念,保证了华为超强的综合实力,这样的一群人,再加上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充分的技术自由度,造就了华为在技术上的领先。也正是这样的原因,驱动了华为坚实的成长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